返回首页 留言板 合作伙伴 各地办事处
刘国强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报告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及今后的打算。自2003年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在30%以上。目前已成为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这些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省直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必将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优势

  截至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51户,比2003年增长125.2%,年均增长22.5%;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06.6亿元,比2003年增长258%,年均增长37.6%;实现利税192.7亿元,比2003年增长237.3%,年均增长35.5%。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9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实现增加值54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3%,同比增长22.8%;实现利税86.6亿元,同比增长28.7%。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达到319个。涌现出214个省级名牌,14个国家级名牌。全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基本形成4大板块,即食品加工、纺织品加工、轻工农产品加工和中药加工。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最大。相当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1系列国际质量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QS认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总体来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呈现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贡献大的发展特点。

  从结构成份看,2007年,在405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股份制企业1829个,占45.1%,实现销售收入1165.5亿元,占48.4%;外商和港澳台企业1113个,占27.5%,实现销售收入841.5亿元,占35%;其余是国有、集体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呈现以民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

  从发展速度看,2003-200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平均22.5%的速度增长,年度销售收入以平均37.6%的速度增长。其中轻工业农产品连续4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40%以上。发展势头迅猛。

  从经营绩效看,2003-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年均增幅达到35.5%。200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89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6%,比上年增长24.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3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元,利税突破200亿元。

  从企业规模看,近年涌现出一大批较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19个,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2个。发展一批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企业,形成12大产业集群,出现了以沈北新区、大连庄河、海城纺织工业园、朝阳食品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加工园区和密集区。禾丰等一些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成为国际性企业集团。

  从发展后劲看,从2004-2007年,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分别为380个、408个、464个、343个,扣除重复计算,4年来累计项目建设达到1100个左右,累计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强势头,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从社会效益看,农产品加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就业66.2万人,其中,带动就业人数较多的两个行业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7.9万人和15.4万人。全省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链条内获得收入1630元,比上年增长24.4%,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2%,超过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7.7个百分点。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农业增加值的74.9%。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了从原料基地到加工车间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害化、科技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

  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既是全省上下连续多年辛勤努力付出的回报,也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蕴含的发展优势的集中显现。概括起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有四大发展优势:

  一是具有产业优势。在国家划分的11个农产品加工业分行业中,我省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6个行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省内行业占比分别为42.7%、7.1%、5.5%、8.2%、5.5%和4.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品业5大行业,虽然总量不大,但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我省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经济总量在全国始终排在10位左右,有一批关系民生的重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碳酸饮料产量占全国的7.8%,全国排名第3,位居广东、上海之后;液体乳产量占全国的7.6%,全国排名第5,位居内蒙、河北、黑龙江、山东之后;啤酒产量占全国的5.9%,全国排名第5,位居山东、河南、浙江、广东之后;家具产量占全国的4%,全国排名第5,位居广东、浙江、福建、山东之后;食用植物油产量占全国的6%,全国排名第5,位居广东、北京、黑龙江、山东之后;烟草行业2003年税利22亿元,2007年达到44.13亿元,卷烟产量达到了51万箱,1万户烟农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

  二是具有资源优势。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水果、蔬菜、畜产、水产品等产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粮食、肉类、奶类和水产品的产量均位居全国前10位。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水果、牛肉、水产品养殖已被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质量水平、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些都为我省发展以食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是具有科技优势。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在人才、技术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是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基础。同时,我省也集聚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科研院所,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大连轻工学院拥有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辽宁大学、鞍山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学院等10余所高校都设有涉及农产品原料转化的食品、生物、轻工、化工、医药等专业,为本行业培养了大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我省食品工业研究所、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发酵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辽宁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有关科研单位,都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推广经验。这些都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是具有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举措来抓。2004年省委、省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三大产业之一,并成立了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发展推进小组,负责组织推进行业发展。省政府先后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设立了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并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领域之一给予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2007年,共安排农产品加工业项目235项,占全部贴息项目数的47.7%,安排贴息资金64296万元,占已安排贴息资金总数的32.8%。拉动项目投资14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新增销售收入将达到487.6亿元、利润54亿元、税金15.36亿元。其中支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22项,安排5678万元;支持粮油深加工项目32项,安排10925万元;支持猪、牛、羊屠宰深加工项目16项,安排3146万元;支持家禽屠宰深加工项目20项,安排5592万元;支持果蔬深加工项目24项,安排6227万元。支持纺织服装项目59项,安排19598万元;支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项目22项,安排4403万元。通过贴息资金的支持,辽阳富虹油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4.7亿元,实现利税由2005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3亿元;大连善岛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贴息资金的支持,产量由2005年的8000吨提高到2007年的2.4万吨,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7.5亿元,创造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可见,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不是很大,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

  从去年开始,省政府又增加了对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了8.8亿元的县域及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亿元的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以及扶持畜禽、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各类专项资金。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已经进入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的时期,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兄弟省份相比,与我们具备的基础和优势相比,以及与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发展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加工转化率和加工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在50%左右,且绝大多数仍是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988家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43.5%,主营业务收入724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58.1%,也就是说有近一半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创造了一半多的主营业务收入,这些企业大多数产品单一,综合利用程度差,产业链短。赖氨酸等深加工生产刚刚起步,制粉、碾米工业的副产品加工滞后。作为水果主要生产省份之一,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酒及其他水果深加工产品还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开拓和产品营销也存在很大差距,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地转化成产业优势。

  二是行业企业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虽然连续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与广东、山东等省份比较,还存在规模总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仅以轻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8亿元,全国排名第10位,仅是山东省6000亿元的29%,是广东省4700亿元的37.2%。4051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64户,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只有22户,88.55%的企业为销售收入亿元以下的小企业,它们大多是处于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

  三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大部分是从产品初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比较薄弱,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差距。随着食品化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基因工程等一批高新技术已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越来越高。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向高新化发展。与此相比较,目前我省只有碾米业、水产品加工业、油脂加工业等少数产业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约占全省的5%。其他80%左右技术装备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有15%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

  四是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扩大。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名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大,与我省在行业中的地位不相符。到2007年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只有14个,而山东省有40个中国名牌,仅食品行业2007年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5个,差距非常悬殊。品牌背后是品质,这也暴露出我省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争创名牌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省在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消费者认知度等品牌要素上,与名牌产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

  发展思路:按照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双重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引导,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及主营业务收入翻一番,其中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891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的2406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1032亿元增加到2600亿元;食品制造业由2007年的180亿元增加到450亿元;饮料制造业由2007年的140亿元增加到350亿元,三个行业年均增幅均保持25%以上。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力争5户以上,超50亿元企业3-5户,超10亿元企业50户以上。培育全国名牌20个,推荐上市企业30户,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技术和设备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我省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良好的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辽宁农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领域,积极构筑以粮食制品、油脂、果蔬食品、饮料、动物性食品、水产品、特产中药7大食品行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各地区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推广采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分离、分级、杀菌、防腐、保鲜、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开发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真空干燥、超微粉碎等新型加工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废弃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不断拉长加宽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发、联合攻关,培育农产品加工科技孵化器,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二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一个产业能不能发展上去,关键看有没有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是处于成长阶段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缺乏能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能够与国内甚至国际大公司抗衡的旗舰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大企业拉动、大项目支撑。我们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种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将企业做大,将产业链拉长,将产品做精做深。积极扶持企业大项目建设,要争取每年扶持几个高水平的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实力。重点扶持辽阳富虹油品、辽宁禾丰牧业、沈阳乳业、大杨集团、阜新双汇、华润雪花啤酒等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到2010年这6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将分别达到15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42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的规模,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在行业的龙头地位。

  三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是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山东、浙江、江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发展的比较快,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各级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园区规划的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特别是在阜新、铁岭、朝阳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内,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质检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吸引和鼓励省外、境外投资者到我省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全省重点培育8大超百亿产业集群,到2010年,1、辽南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大豆加工量将达到300万吨,销售收入150亿元;2、辽西北肉类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肉制品产量15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3、大连、丹东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产品加工量150万吨,销售收入120亿元;4、大连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销售收入400亿元;5、营口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销售收入300亿元;6、海城纺织集聚地销售收入200亿元;7、丹东前阳纺织服装园区销售收入100亿元;8、兴城泳装产业集聚地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四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加工业要以品牌为龙头,通过培育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迅速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带动技术装备的提升和工艺、管理水平的升级。要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通过一流的创意树品牌,一流的质量创品牌,一流的研发强品牌。各地区各部门要形成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按照名牌产品评定要求,围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强服务和辅导,积极跟踪推进,组织申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名牌产品行列。

  五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有开放的思维、全球的视野。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双汇、蒙牛乳业、振隆土特产、鲁洲淀粉、元成生化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实践证明:招商引资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充分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达到“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着力在农产品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扩规模、上档次上做文章。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还要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走出省门、国门,抢滩外埠市场,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设立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

  六要实施更加有效的政策扶持。当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扩张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的关键阶段,政策扶持至关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实。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投入的同时,继续强化省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作用,选择一批对我省经济发展牵动作用大、代表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形象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用好用足县域及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以及扶持畜禽、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增加对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逐步建立以节能节材环保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体系。三是加大融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5112”工程,即未来5年内,力争推进50户中小企业融资上市。上市后备企业要动态保持100户。每年有10户企业通过发行核准,有20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和备案阶段。在帮助企业开拓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工作,扩大银企对接规模,拓宽间接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工业和农业的一个特殊产业,并正在成为能源革命、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承载产业。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